央视镜头扫过沈飞厂房时,一个“意外”场景让军迷瞬间沸腾:四架未打码的“绿皮”歼-35战机赫然出现在装配线上,其中一架已完成隐身涂层喷涂,金属光泽在灯光下冷冽夺目。 这看似随意的画面,实则是中国航空工业一次精心策划的自信展示——歼-35已告别试验阶段,正式迈入全速量产时代。
沈飞厂区正经历一场产能革命。 工作人员挥舞红绿旗引导歼-35滑向跑道的照片,背景中密集排列的机体印证了“时间过半、任务过半”的标语。 为实现歼-35的规模化生产,沈飞主动调整了传统主力战机的布局:
歼-16让路:这款载弹12吨的四代半战机产量已显著放缓,消息称其总产量或止步于400架左右。
歼-15退居二线:随着福建舰年内服役,适配电磁弹射的歼-35成为航母新核心,歼-15仅保留少量产能满足现役航母补充需求。
腾出的资源正涌向新建的智能化厂房。 两条脉动生产线火力全开,3D打印技术将主骨架制造时间压缩至72小时,零件数量比歼-20减少30%,效率提升至“造一架重型机的时间可下线两架歼-35”。
2026年中国隐身战机年产量冲击150架的目标,由两大引擎共同驱动:
成飞歼-20:2024年产量已达100-120架,目前维持三位数产能。
沈飞歼-35:2026年保守交付24架,冲刺目标50架。 加上歼-20的产能,总量直逼150架——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国家的五代机部队。
对比美国F-35生产线:2024年全球交付量不足100架,且需分摊给十多个盟友;而中国产能全部用于本土部署,东海防空识别区巡航的歼-20/35混编编队已成常态。
福建舰甲板正虚位以待歼-35。 央视此前曝光的画面显示,歼-35已完成辽宁舰滑跃起飞、福建舰电磁弹射测试,实现“全航母通用”。 三艘航母的配置方案浮出水面:
福建舰:搭载36架歼-35作为主力;
山东舰:混编12架歼-35+16架歼-15T;
辽宁舰:逐步改装适配歼-35。
为满足急迫需求,歼-35舰载版针对性强化了起落架抗冲击能力,双发设计安全性超越F-35C单发结构。 内部预测称,脉动生产线成熟后,沈飞年交付量可从88架跃升至130架。
巴黎航展上歼-35A外贸型的亮相引发轰动,其性能参数揭示了对标西方的底气:
雷达系统:氮化镓T/R组件有源相控阵雷达,探测距离超250公里,压制F-35的AN/APG-81雷达;
动力冗余:当前涡扇-13E发动机已支撑30.8吨最大起飞重量,涡扇-19投产后将突破35吨,双发设计杜绝了F-35单发故障的坠毁风险;
制造工艺:一体化隐身蒙皮+钛合金3D打印框架,故障率远低于F-35因跨国生产导致的800余项缺陷。
巴基斯坦在巴黎航展直接亮出采购意向,沙特代表团在珠海航展紧盯FC-31模型磋商细节。 沈飞订单数据印证火爆行情:2025年一季度合同负债54亿元,预收款32.75亿元,同比激增50%。 军贸市场的天平正在倾斜——美国五代机出口垄断格局被撕开裂缝。
五角大楼内部报告首次承认: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量产两款五代机的国家。 更令对手焦虑的是产能转化效率:
歼-20从首飞到年产百架用时8年,歼-35仅用5年;
中国310架隐身战机全数部署本土,而美军在亚太可调动的五代机不足百架。
美国防务分析师在报告中写道:“他们不再被‘2027年窗口期’束缚——当隐身战机年产150架时,主动权已握在手中。 ”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,在线股票配资开户,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