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日,菏泽的天空下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。
市生态环境局的“一号人物”陈东明,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,而是直接带队出现在了街头。他的第一站,不是污染最严重的工厂,而是菏泽职业学院、市气象局这些看似与“污染源”毫不相干的地方。
这恰恰是信号最强烈的地方。
随行的人员名单,本身就是一张权力版图:局里的二号人物王利军,大气科、监控中心的业务主官,再加上牡丹区、定陶区、鲁西新区的政府负责人。这阵仗,不是来调研,而是来督战。
陈东明的战术很直接:实地看,现场问,当场交办。在重点区域周边,任何一处建筑工地的扬尘、任何一条马路的保洁不到位、任何一家餐馆的油烟不合规,都会被他的团队立刻锁定。所谓的“现场交办”,翻译过来就是:问题我亲眼看到了,责任人就在旁边,解决方案立刻给,别想有任何拖延和推诿的余地。
这背后,是一个巨大的利益“靶子”:大气污染防治。
这四个字,对上,是国家和省里压下来的硬指标,是政治任务,直接关系到地方主官的“帽子”。对下,是老百姓每天呼吸的空气,是民生福祉,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。陈东明此行的紧迫感,源于此。他很清楚,空气质量的数字,就是他的军令状。
真正的博弈,不在于查处了几个工地,关停了几家餐馆。真正的棋局,在于陈东明试图建立的那个“新秩序”。
他提出的第一张牌,叫“源头管控”。这彻底颠覆了过去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”的治理模式。以前可能是马路上有土就洒水,现在则是要追问:土是哪个工地的车带出来的?那个工地的防尘措施为什么没做?负责监管的部门在哪里?这是一套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狙击的打法,刀刀见血,直指要害。
而这场战役最难啃的骨头,是横亘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那堵“墙”。
扬尘管控,归住建部门管;道路保洁,是城管的责任;重型柴油货车,又涉及到交通和交警。过去,九龙治水,结果往往是“龙多不下雨”。一个污染问题,可以在不同部门的公文旅行中被轻松“消化”掉。
陈东明要做的,就是用自己的职权,强行把这些“龙”捆在一起。他口中的“建立联动机制”,本质上是一次权力整合。他要求住建、城管、交通、交警等部门协同作战,形成“齐抓共管”的局面。这意味着,生态环境局不再是单打独斗的“监军”,而是成为了一个跨部门联合作战的“总指挥部”。从此,任何大气污染问题,都不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,而是一损俱损的集体责任。
棋局的终章,是那个听起来有些技术性的词:“闭环管理”。
这才是陈东明真正的杀手锏。日常巡查、问题交办、整改反馈——这套组合拳,构成了一个无法逃逸的责任循环。问题被发现,就必须有人认领;认领了,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解决;解决了,还必须反馈结果,接受核查。
这个机制一旦完全运转起来,就等于在整个菏泽市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,建立起了一套天罗地网。它将彻底终结“一阵风”式的治理,让监管成为一种常态,让责任成为一种本能。
所以,陈东明在街头的这次突击,远非一次简单的环保检查。这是一次权力架构的重塑,一次治理逻辑的升级,更是一场向沉疴积弊发起的总攻。他要绞杀的不仅是空气中的污染物,更是那个低效、推诿的旧工作模式。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,在线股票配资开户,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